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號文件能有啥看頭?

葉宣
2017年2月6日

和往年一樣,中國政府在年初推出了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今年一號文件的重點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https://p.dw.com/p/2X2nv
BdW Global Ideas Hongkong - Landwirtschaft und Aktivist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Favre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日(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按照慣例,中共中央在每年年初都會發布一份指導"三農"工作的文件。由於是一年中的首份中央文件,也被稱為"一號文件"。

今年的文件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並提出"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人民日報》次日發表社論稱,這是農業領域改革要守住"三條底線"。

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品質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

關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和制度建設的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從"供給側、結構改革"這些關鍵詞看,這份文件"主要在生產方面著力,重點是發展生產以及考慮怎樣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是延續了過去的農村經濟建設主題"。

Indien Reisfeld
在中國,人們仍把農村和落後聯繫在一起圖片來源: T.Mustafa/AFP/Getty Images

"讓產能到農村去"

與2014年一號文件提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被認為劃出"土地私有化的紅線"不同,對今年文件的解讀集中在"供需關係"上。 《人民日報》社論指出,中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並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

胡星斗則認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的困境是因長期投資不足造成的生產力水準低下。"中國過剩的'產能'應當轉移到農村,而不是盲目地轉移到國外,比如通過境外投資、一帶一路等項目。"

胡星斗指出,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仍十分落後,農業產品的品質、農產品安全無法保障。農產品營銷網路缺乏,農村水土整治、水利工程、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足。"分散的小農生產"制約了中國農業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政府也時有扶植推出政策。但問題在於在實際操作中難以落實。胡星斗認為,原因一是現有制度的羈絆,比如為改變小農經營模式而建立農業生產組織在中國就不那麼容易。此外土地和戶籍制度阻止了城市人到農村去投資、去購房居住。城市人難以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連大學生畢業後都不願回到農村。"

Wasserverschmutzung in China
環境污染是危及農村發展的因素之一圖片來源: AP

金融怪圈:農村支援城市

中國媒體注意到,今年的一號文件在金融政策指導上的篇幅超過以往。文件指出,要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拓寬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渠道,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探索以市場化方式籌集資金,用於農業農村建設。

胡星斗對德國之聲介紹,這一政策的背景是:"農村的金融業現在基本上是死水一潭。掌握金融行業的國有大銀行不會給農民貸款,不會大量投資到農村。這種壟斷也是一種制度性缺陷。……農民辛辛苦苦掙到一點錢,存入銀行、儲蓄所,結果這些資金大部分都支援了城市建設。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人民日報》社論稱,一號文件給出明確的政策訊號,"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重農強農調子不能變、力度不能減。"

但胡星斗認為,儘管每年都有1號文件,表明政府對農業的重視,"但怎樣落實要有具體行動,比如通過政策傾斜、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促使一些工業企業把產能轉移到農村、在整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方面推出具體舉措。"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