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肠在德国人心中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新出炉的健康报告,将加工肉类打上增大致癌风险的标签。报告的油墨未干,德国肉类工业已是一片哗然,这难道在向德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宣战?然而,它真能撼动香肠在德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吗?
德国有1500种香肠
德国有大约1500种香肠,每人每年食用大约30公斤香肠,占其肉类消费的一半。制造香肠使用的肠衣中60%是天然的,每年德国要进口约6万吨肠衣,否则无法满足老百姓对香肠的需求。
地方特色菜肴
法尔茨地区的“屠宰盘”— 是用刚刚宰杀的猪肉、猪血以及其内脏做成的香肠,是当地传统菜肴的主打名牌。同它一样有名的是灌肠,使用的材料其实不是猪肠,而是猪肚,这道菜是前总理科尔的最爱。
巴伐利亚的白香肠
巴伐利亚的白香肠是当地的一道永不落幕的风景线,用猪肉和肠衣制成。过去防腐技术不如今天,香肠都是当日新做的,店家只将白香肠卖到晌午便停止出售,就是为保证新鲜。
纽伦堡小香肠
纽伦堡小香肠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4世纪。它只有大拇指大小,煎炸后食用,配上酸菜和土豆泥,德国人喜欢再点来啤酒,你试一试,会得出不虚此行的感受。
传奇的咖喱肠
在德国食堂十大最受欢迎的菜肴评比中,咖喱肠名列第二,在德国之声食堂甚至位居榜首,有数字为证:在有咖喱肠的日子里,素餐就卖得不好,总共卖出的1700份套餐中,就有800到900份是咖喱肠。扫一眼排队的人,个个都是“偏向虎山行”的表情。
永远有香肠的位置
大部分德国人离不开肉。汉堡包和肉丸子在十大午餐排行榜上名列第四,配番茄酱的图林根和纽伦堡小香肠名列第五。
万事都有个头,香肠有两头
作为词汇,香肠早已走入成语,进入歌坛。《万事都有个头,香肠有两头》(1987年)在德国几乎家喻户晓。其实,这句俗语早在中世纪就有了:Alles hat ein Ende, nur die Wurst hat zwei,它清晰地勾画出香肠在大众文化中不同凡响的地位。
额外的香肠,Extrawurst
“额外的香肠”可以是一板巧克力,也可以是比同事早点下班,或者是不加钱就坐头等舱,总之是额外的好处,有白占便宜的意思。
在外是贵族,回家是香肠
这句话的德语是 Im Ausland Fürstchen, zu Hause Würstchen, 官派驻外的人士会有体会。外交官或公司外派人员在国外可以颐指气使,回到家乡就换了一番天地:自己做饭、购物、打扫卫生,能支使的人特别有限。这里香肠是“普通人”、“不起眼”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