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 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黨?

長平2016年9月21日

「家庭黨支部」受到網民熱議。時評人長平認為,這是一種以過時的家庭倫理為基礎的權力游戲。

https://p.dw.com/p/1K5Vk
Chinesische Familie in Peking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遼寧有一個82歲的老太太卜鳳彬,成立了"家庭黨支部"。在中秋節的晚上,卜鳳彬召集全家老少十八口人團聚,不是吃月餅而是開"家庭黨支部例會"。

如果不是央視《新聞聯播》長達五分鐘的報導,人們會以為這是對黨組織的戲仿和嘲諷。大家想起來,幾年前官媒還報導過湖北一個"家庭黨支部", 77歲的王秀英任黨支部書記,女兒李忠奉任組織委員,侄兒李尚軍任宣傳委員。

和"新婚之夜抄黨章"的新聞一樣,在很多網民看來,經過官媒鄭重其事的報導,"家庭黨支部"更具有諷刺意味。

人們還想起來,"文革"時期就有過"夫妻學毛選"和"家庭鬥私批修會"的宣傳,真的是"革命傳統代代相傳"啊。"文革"的烏雲再一次逼近,大家憂心雷鳴電閃似的政治運動重新上演。

此時,我讀到《紐約時報》剛剛發表的一篇文章《在一年級從他變成她》。作者勞瑞‧弗蘭克爾(Laurie Frankel)寫道,她的兒子在六歲生日收到若干戲服,穿上其中一條亮閃閃的綠裙子以後再也不肯脫下,在一年級從男生變成了女生。孩子的選擇受到父母、老師和多數同學的認可和支持。

這兩個故事看似互不相干,但是它們有著共同的主題,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背後,是家庭觀念、功能和結構。把兩個故事組合在一起,會有奇特的效果:家庭黨支部怎樣對待孩子的易裝愛好、跨性別或變性傾向?是堅決制止他模仿腐朽墮落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呢,還是教育他無論變成什麼性別也要熱愛祖國熱愛黨?

"家庭黨支部"的表演舞台

與"夫妻學毛選"和"家庭鬥私批修會"溫馨和諧場面相伴相隨的事件,是夫妻反目互相揭發,父子成仇搞階級鬥爭。因此,人們對於"文革"的控訴之一,是公權力侵蝕家庭私領域,破壞傳統的家庭倫理。

卜鳳彬老太太不讓家人吃月餅,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情節。按照和諧社會和樹立良好家風的理論,一邊召開"家庭黨支部例會",一邊吃月餅,豈不是更美好的"中國夢"?老太太從"文革"走過來,她深知這種事情需要一個"革命"的姿態。但是,從婚姻家庭的歷史看,這其實這是一種"偽革命"。之所以需要在家裡"鬥私批修",之所以能夠成立"家庭黨支部",仰仗的是傳統的大家庭觀念。只有在把更多個人自由被定義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承認老太太有權力決定家庭成員吃不吃月餅之後,"家庭黨支部"才能夠成立並運作。

家庭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認為,以財產與權力為核心的傳統婚姻佔據人類的大部分歷史,以愛情為核心的現代婚姻不過才經歷了一兩百年。現代婚姻還可以細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以來,西方家庭進入"自我表達婚姻"(self-expressive marriage)的時代。由此可見,黨的權力得以入侵家庭,在破壞家庭傳統倫理的表象背後,是維持和依靠家庭傳統倫理的實質。新聞中建立"家庭黨支部"的兩個家庭,都是幾代同堂,而且都由年齡最長的老人擔任"一把手"。

習近平的個人生活受益於現代婚姻觀念,離婚再婚並讓人把他的第二次婚姻塑造成愛情的典範(在受到嚴格監控的中國網路,歌曲《習大大愛著彭麻麻》廣為傳播,其中唱道:"習大大愛著彭麻麻,這樣的愛情像神話;彭麻麻愛著習大大,有愛的天下最強大!")但是,他卻以傳統的家庭倫理要求國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並讓宣傳機器重塑古老的"孝道"。"家庭紀委書記"、"新婚之夜抄黨章"及"家庭黨支部"等荒誕劇就在這種歷史舞台上演。

正如斯蒂芬妮‧孔茨所指出,以愛情及自我表達為核心的婚姻革命已然完成。在西方發達國家,同性婚姻、多元家庭及單身率上升難以逆轉。中國社會的不穩定,更令這一趨勢加速。據《經濟學人》報導,2014年中國有360萬對夫妻離婚,是十年前的兩倍多,比率已超過大部分歐洲國家。

不難想像,"家庭黨支部"這類披著創新外衣的傳統權力游戲,其陳腐之惡臭令網民如何忍受,但見人皆掩鼻而過之。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