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電荒的影響與政府的抉擇

2022年8月24日

高溫缺水鬧電荒,德國的在華企業也受到影響,《商報》關注了這一話題。IT新聞網路雜誌Telepolis的一篇長文告訴人們,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抉擇越來越向後者偏移。

https://p.dw.com/p/4FzDj
流經重慶河流的河床成了陸地
乾渴的重慶圖片來源: Wang Quanchao/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六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乾旱也讓在華德企陷入困境。它們當中有些不得不暫時停產,另一些則採取其它節約措施。《商報》轉載德新社的一篇報導寫道,今年春季因疫情而封城,供應鏈受到破壞,迄今,清零政策還在阻礙著中國恢復正常,而持續的炎熱乾旱又造成了電荒。去年也發生過電荒,而且持續到當年11月。當時,德國在華企業必須降低20%至30%的耗電量,生產由此大面積停頓。

"這一話題對中國政府而言非常敏感,發生混亂後,政府人士曾多次許諾今年會盡力避免出現電力緊張。為補足旱情帶來的水利發電的空缺,目前中國的煤炭發電又開足了馬力。據官方媒體報導,四川67個火力發電廠現在的產量已超過計劃產量的50%。"

加強火力發電激起環保人士的憂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是否降低化石能源對全球地表升溫至關重要。中國火力發電的比例仍佔三分之二。

德國海外商會中國分會會長希爾德布蘭特(Jens Hildebrandt)說,中國政府正受到巨大壓力。"經濟增長放緩,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要實現,這一背景下,在保持能源穩定和降低碳排放之間保持平衡,越來越困難。因此,對當地德國企業而言,更多使用和促進新能源以及智慧型電網,也越來越重要。"

增長和環保的抉擇:越來越偏向環保

德國IT新聞網路雜誌Telepolis發表題為"如果中國在環保問題上已趕超德國"的署名文章,稱很長一段時間來,德國在環保領域的地位,在亞洲如同燈塔一般,為在自家保證環保達標,德國把一些對環境不利的生產環節移到國外。然而時過境遷。

"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潔能源'在上海就是一個十分令人關注的話題,有關該議題的會議和報告總是迎來無數的觀眾。上海的現代化交通開始於修建城市地鐵,這是一個有著德國援助的項目,與此同時開始的高架路建設則是當地人自己的手筆。

對中國而言很典型的是,各省可以脫離北京的指標進行各地市自己的發展,而各省必須在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之間做出抉擇。這一抉擇現在越來越多地向環保和氣候偏移。"

原因是氣候變化產生的後果已有明顯的表現:"長江水位持續走低,造成水利發電無法進行,時段性供電、工廠停產,由此,水利發電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弊大於利。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一點。"

文章提到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SCS),指出該體系在德國一般被認為是旨在懲罰民眾的制度,"監控個人的日常生活決不是SCS的核心用途,也不是北京中央政府在使用它,而是各省,因為省一級的工作基本上是獨立的。有些地區讓環保議題進入SCS體系並扮演中心角色。社會信用體系是習近平提出的遵紀守法倡議的一部分,它包括社會誠信檔案以及正、負面清單,用來獎賞和懲罰企業或者個人。"

"中國於2017年以來採取了嚴厲的環保措施,因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河北省關閉了數千家企業。

現在,為規避環保措施,將對環境產生污染的生產線移到中國去,應該很難辦到了。"

長江水位驟降 古代佛像重見天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